高脂血癥是指人體血漿一種或數種脂質成分的含量超過正常最高值限。本病在營養代謝性疾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與高血壓、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發生關系密切,被視為冠心病的三大因子之一。在我國,此癥并不罕見,近年來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還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尤其多見于中、老年人。本病原發性病因未明,多有家族史及遺傳史,F代醫學雖有多種降脂藥物,但多有副作用且療效不穩定。
中醫古文獻雖無“血脂”之名稱,但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記載。如《靈樞·衛氣失!菲f:“脂者,其血清,氣滑少!边@是最早論及脂者的記載。在歷代醫籍中,對類似高脂血癥及由此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并發癥的臨床表現和治法,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分別見于痰飲、心悸、眩暈、胸癉、卒中、真心痛等病癥中,并一致認為痰濁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現代中醫對本病的研究是從70年代開始的,中醫中藥治療本病的報道首見于1973年,此后,在單味中藥治療本病的文章不斷發表的同時,亦開展了中醫辨證分型的探討。80年代以來,中醫對本病的研究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病因病理方面,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論的認識,進一步觀察到機體陰陽失衡對本病的影響。在辨證分型方面,經過長期的摸索研究及臨床經驗的累積,亦漸趨于一致。在治療方面,大量的臨床工作表明,單昧中藥或復方有顯著的降脂療效。據初步統計,目前經過臨床驗證已經篩選出具有確鑿降脂作用的中藥50余種,有效降脂方劑達40個組方。此外,運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如針刺、推拿、氣功等,亦收到較好的降脂效果,充分顯示了中醫治療本病前景廣闊。
近年來還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在診斷上,發現血脂數值升高,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耳垂皺折陽性率高,對診斷本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基礎理論研究上,通過實驗初步表明,腎氣盛衰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一膽固醇的含量有關,腎氣盛則血脂不易升高,反之,腎氣衰血脂則易升高,提示了防治高血脂還應著眼于補腎培本。在藥理研究上,對臨床確有實效的藥物進行藥理藥化等實驗,探究其降脂的作用機理、環節及配伍規律,如實驗發現綠豆對膽固醇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降脂功效。 |